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

就台灣「學運」對大陸青年人說幾句心裡話(呂正惠)

呂正惠教授在「永不消失的驚雷:林書揚先生著述與實踐研討會」發言。
文/呂正惠(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)

這一次發生在台灣的、極其荒誕與怪異的「學運」已經延續了相當時間。在這期間,我的一些學生多多少少有點茫然不解,有的人希望我能為他們做一些「開示」,有的人希望我像趙剛一樣,寫文章公開批判。我已在重慶大學客座,人不在台灣,沒有機會就近觀察。這不是我一直不願發言的原因。主要是因為,十多年來,我不看台灣的報紙、電視、網絡,我不想浪費時間。這一次的事件證明我的行為的「明智」,我不想作聲。

最近幾天我到北京跟幾批朋友見面,暢敘舊誼,互問近訊。在閒聊之際,多少也涉及台灣的事。有人跟我說,網絡上大陸年輕人言辭激烈,台灣學生也反唇相譏,情緒的對立頗為嚴重,應該關心一下。

不久前我剛整理完台灣統派老前輩陳明忠先生的回憶錄,他今年85歲了,還在為統一問題苦心焦慮。我為這本回憶錄寫了序,這篇序是主要為大陸讀者而寫的,我希望他們更瞭解台灣。按原來的設想,書出之前一週,序才要上網,現在我決定在大陸先予發表。

陳明忠,1929年出生於台灣高雄。圖為其著作之一《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》(人間出版社)

我在序裡說,台灣問題是近代中國命運的一環。為了從帝國主義的侵略下解放出來,中國人民已經奮鬥了一百多年。現在有人可能認為,中國強大了,我們已經完成歷史任務了。其實沒有。因為香港表面上已經回歸,但總有些人要製造麻煩,而台灣問題的解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提上議事表,而這些都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「殘跡」。這兩個「殘跡」指向近代中國的兩次恥辱性的敗戰,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,也指向中國人在追求未來的過程中的一次不可避免的內戰,以及美國對中國內政的干涉。

我很希望怒氣衝衝的大陸年輕朋友從這個角度思考台灣問題。台灣問題內在於中國問題,如果關心國家,就要把關心台灣的歷史與前途作為這種關心的不可分割的部分。愛國也需要理智,愛國行為是由一連串堅定的、不懈的努力所構成的。台灣的一些人已陷入歇斯底里之中,我們不要跟他們一樣。


寫了以上這些話以後,我看到了趙剛最近的文章〈思想的貧困:評龍應台評太陽花〉,想為他補充幾句。

台灣青年的無名怒火來自於他們對未來的絕望,他們完全看不到出路。台灣經濟完全陷入困境,馬政府拿不出任何辦法,唯一勉強維持的方式是接受大陸的「援助」——大陸不斷地提供觀光客和採購團,不然台灣經濟即會崩潰。這一點民進黨也瞭然於心,而且他們也提不出方法。他們只能一再地攻擊馬政府「親中」,以表示他們一直在為台灣人民監視馬政府。也就是說,馬政府跟大陸伸手拿錢,民進黨不斷地罵馬政府,這就是台灣全部的政治。

馬政府為什麼要當這種冤大頭呢?他也有苦衷。經濟上他依靠大陸,政治上他親美。這種荒唐的連續劇總有演不下去的時候,因為唯一拯救台灣經濟的道路,就是經濟上完全與大陸合作,而這就會導致政、經分離路線的破產。也就是說,馬政府心裡知道,台灣從經濟上依賴大陸,總有一天,不得不走向政治上和大陸完全和解,他不甘心,美國也不甘心,但他們都無能為力。

民進黨也完全清楚,但他們不執政,他們只要不斷地批評馬政府就可以一直在民意上得分。他們耍無賴,馬政府也知道,但他對付不了,因為他不敢向台灣人民大聲說出真話:現在我們只能靠大陸,其他都是死路一條。

馬政府和民進黨都批評大陸「不民主,不自由」,大陸人「沒教養」,在「文明」上,他們都傲視大陸。但這有什麼用,因為台灣連活都活不下去了,沒有大陸,台灣經濟完全找不到出路。這就是台灣政客的嘴臉,一面拿錢,一面瞧不起大陸。他們完全不顧年輕一代的絕望與茫然,不願意讓他們知道真相,不願意根本解決問題。

台灣青年相信台灣比大陸更「文明」的宣傳,既然如此,他們也就無法理解,為什麼我們要在經濟上「屈服」於大陸。他們無法想像,總有一天台灣不論在經濟上,還是在政治上都要跟大陸一起走。這完全超出他們的「智力」。他們無法打破美國和台灣一直教導他們的文明、野蠻對立的思考邏輯。他們對國民黨感到憤怒,因為國民黨無能,不能為他們解決出路問題。他們對民進黨也越來越不滿,因為他們逐漸瞭解,民進黨只會罵國民黨,其實也拿不出辦法。他們對大陸最不滿,因為「野蠻」的大陸居然想吃掉台灣,而且,如果沒有他們的「崛起」,台灣還會一直有好日子過。就是因為他們的「崛起」,才把我們逼到「絕路」。這是一種怎麼樣的「思想」啊?

長期以來大陸一直有相當一部份人喜歡台灣更甚於大陸,他們認為台灣比大陸更民主、更自由、更有人情味、更能傳承中華文化。與其說他瞭解台灣,不如說,他們把對於大陸的不滿反向地投射到台灣。隨著近年來台灣的「民主演出」越來越怪誕,親台的大陸人似乎在急速地縮小。這也就是說,台灣與大陸其實表現了一種獨特的「相互映照」的關係,所以,台灣這一次的「學運」應該也會對大陸產生一種刺激作用。我希望這種刺激能夠朝著良性的、自我思考的方向發展,而不要表現出斥罵別人、自己則高高在上的態度。如果能這樣,那就是兩岸關係的大幸。

(本文轉載自《觀察者網》,2014年4月12日。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